义务教研科
目标确定:
1、认知目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个性。
2、技能目标:提高学生的敏锐观察力,坚强记忆力和丰富想象力。
3、情感目标:通过视觉心理学教育,激发学生上美术课的兴趣。
教学过程展示:
一、 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的父亲,想象父亲在自己心中的印象。
二、观赏,发现
师:(在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下,为了突显作品的视觉效果,方便学生的观察欣赏,我放大整幅作品,让学生从整幅作品中感受、观察作品的内容,体味作品的内涵。)为了同学们主动了解画面的内容,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然后描述自己所看到内容。
生:这是一个老农民!
生:这个老农民手里拿了个茶碗。
生:这人皮肤好黑呀!
生:这人牙齿残缺、嘴唇干裂!
生:老人脸上有汗,好深的皱纹呀!
。。。。。。。。
师:看来,同学们对画家描绘的人物、笔法技巧和色彩的运用观察到了,这是一幅描绘父亲的作品。接着,同学们再细致观察画面的细节,体会画中的意境和情趣。
生:作品中父亲的耳朵上有支圆珠笔。
生:作品中父亲洁白的头巾和洁白衣服与他黝黑肤色产生的色彩上的强烈对比,视觉冲击力很强。
师:说的好,作品中父亲的耳朵上有支圆珠笔,还有父亲洁白的头巾和洁白衣服与他黝黑肤色产生的色彩上的强烈对比,这样的细节能使我们从中体会到画面似乎诉说的是一位有这辛劳苦涩经历,还在渴望学习文化的老父亲,大家对这种美认识了;那么,画中要表达的意境和情趣是什么呢?
师生讨论:(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画家以深沉的感情,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的形象。画面咄咄逼人,发人深思。多数学生在他面前黯然神伤。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80年代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不管学生认识作品思想情感表达到什么程度,还是思考问题, 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与此同时,再让学生欣赏几幅与《父亲》同时代的其它人物画作品,看看相互的区别和联系,请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学讲讲自己的发现,上讲台表述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充分显示一下自己的敏锐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讲解、理解
师:在学生观赏和发现的基础上,让同学们正确认识到画家运用巨幅特写的形式构图、超写实主义表现手法创作的意图,逐步体会到这些无一不是画家娴熟技巧,无一不凝聚着画家的思想、阅历的精华。根据学生接受的情况,再进行一步的讲解。介绍作者创作作品的时代背景,同时罗中立为什么能以这幅作品成为新时期批判现实主义的突出代表画家,以及它标志着中国艺术摆脱了政治图解和单一的模式,恢复了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真诚观照和呼唤。讲解和课堂实际结合,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教材中的重点部分看情况边讲边提问。学生听得明白,学得真实,能较好记忆课堂内容。同时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激发,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坚强记忆力。
四:引导、感悟
师生讨论:让学生感悟美的真谛,进行创造美的实践,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想象力。经过前三个步骤结构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作品构图的方法、笔法技巧和色彩的运用,作者创作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它标志着中国艺术摆脱了政治图解和单一的模式,恢复了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真诚观照和呼唤。同时罗中立以这幅作品成为新时期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代表画家。想要自己发表看法和抒发情感的欲望越来越强,这时可以布置随堂作业让学生写一段简短的感想。
全体生:可以自由地在同座或邻座间相互讨论,也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在学生写的同时,教师进行巡回辅导,重点帮助学生加深对美的理解,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丰富想象力。)
五:评讲和小结
在本课结束前用1--5分钟展评学生的作业,总结本课所学,鼓励学生在发现美和认识美的活动中继续探索,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认识美,创造美。这个过程时间虽短,但是却有画龙点睛功效,既可使学生对本课时所学知识系统化、理性化,又能使其升华,产生新的飞跃。
六、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曾引起我深深的思索。我怎么也没有忘记尝试过程中学生那参与的热情和难得的兴趣。把课堂回归于学生,运用自己的教学模式,勤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大学生欣赏和引导学生发现的时间,减少教师讲解和辅导的时间,从而达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现代教学模式。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实现了课堂互动的要求,也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力,坚强记忆力,和丰富想象力;使每位学生都喜欢上我的美术课。只有把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兴趣有机结合起来,把课堂回归于学生,力求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课伊始,趣亦生;课正行,趣亦浓;课已止,趣犹存” 不断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才能使学生有所得、有所获。当然引导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去创新,去发现。
1